联系我们

鹰潭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  

联系人:周老师

Q Q: 461241316

电话: 13635997062 【微信同号】

电话: 13870014828 【微信同号】

邮箱:ytwenming@163.com

地址:鹰潭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(坐16路公交车到“听力康复中心”站下)320国道东川占家


教师论坛
当前位置:首页 - 教师论坛

谈谈聋儿的后续教育



聋儿康复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学会说几句话、纠正孩子的发音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康复训练后,能走进正常人的生活,做个真正普通人。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,慢慢步入正轨,真正意义的融入主流社会。


但是通过我多年对聋儿后期康复的跟踪分析,好多孩子一旦离开康复中心,其语言交流能力就会很快地退化,重新回到自我封闭的状态。很多我这毕业的孩子,毕业时,能说会道,还能唱歌,可回到家上学,一年或者半年后,就明显退步了,助听器也不带,我去她们家回访时,见到我也不叫,呆呆的远远的看着我,每次看到这种现状,作为一线的康复工作者来说是很痛心的,据此,我今天和大家谈谈后续康复的几个问题。


影响后续教育的有几个因素:一、聋儿本身的个体差异;二、家长的深度参与;


三、学校的接纳程度。


一、聋儿本身的个体差异


差异性的一点,性格特点及气质类型,(这是影响后续康复的重要因素)


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个体差异,遗传因素基本决定了孩子的气质类型。如:有的孩子性格内向,不愿说话。有的孩子活泼好问,这些差异对孩子的语训效果以及后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。例如,我中心有一个做了耳蜗的孩子,4岁了,开机也10个月了,他的性格很内向,别人和他说话,他能听懂很多,但就是不会回应,他爸爸说如果她们母子俩在家,半天也听不到里面的声音,这孩子现在虽然能听懂很多话,但就是不愿开口说,他妈妈内向的性格直接影响到孩子。这种遗传的性格气质,对他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影响。


差异性的第二点,语言的康复程度:(这是后续发展的基础,)要能让孩子顺利入学,语言基础一定要打好,须保证孩子说的话别人要听得懂,别人说的话,我们的孩子也要听得懂,否则信息传递不了,没办法交流。就谈不上更好的发展。成绩也跟不上。有一些孩子,十多岁还不能上学,因为语言能力落后,跟不上同龄孩子,但上一年级年龄又太大不适合,很矛盾,很被动,家长很难规划安排他的就学问题。


差异性的第三点,语言及知识的应用能力:(应用能力是后续发展的保障),如果没有培养好语言及知识的应用能力,就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。讲个例子,有个孩子,上一年级了,有一次做一道语文题:加一笔变另外一个字,我教他大字加一笔变成天字了,我再问他,天字减一笔变成什么字了,就不知道了,真是气得无语了。相反,有的孩子就很灵通,如,有个孩子我教他“一样的”“相同的”这词汇,后来,我带他去外面玩,他看到有一个和我差不多胖的人,就喊我说“老师,一样的,相同的”,开始我还没反应过来,他一边比划一边说:阿姨胖胖的,老师胖胖的,一样的,相同的…..听到这,我很高兴,这孩子的应用能力很强。还有我们带了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在家里,有一天,他指到我的眼尾纹问:老师,你这里怎么这样的?我说“年经大了,这是皱纹,”过了一会儿他又问“是不是年经大的人就快要死了”,我顺口说“是呀”他恍然大悟地说“哦,老师快要死了,真好啊,我就不用训练说话了,就可以回家了”,这把我逗乐了,孩子的思维能力很强,只要好好引导,这样的孩子学习不会有很大问题。


对于聋儿的个体差异我的观点是:


1、因为存在着个体差异性,所以,我们没有办法制定统一的模板,不能要求所有聋儿都一定能达到同样的康复效果。建议家长客观分析孩子特点,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目标要求,不能盲目拔高,拔苗助长。因为有时候目标太高,不容易达到,这样就往往会使我们家长心里很着急,烦躁。甚至导致打骂孩子,这样,效果适得其反。


2、给孩子的康复教育要多位一体:现在中聋要求我们康复机构进行教学改革,提出了全面康复的康复理念,我个人认为作为聋儿个体:认知(感知世界,知识面要广),语言,沟通,情感(对社会的判断,对事物的态度),意志,等多方面要统一起来,同步发展(木桶效应) 1.jpg教育界有个木桶效应理论


木桶效应也可称为短板效应,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,并不取决于至长的那块木板,而是取决于至短的那块木板。一只木桶想盛满水,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,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,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。


二、家长的深度参与:


在此借用一下我们聋儿康复界的创始人,老前辈,有名的聋儿康复专家万选荣的话:“孩子康复的功劳应该是他们的母亲,而不是我们老师。”可见家长的重要作用,凭我的经验,谈谈家长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


 1、家长的教育方法。


同样的老师,同样的教学方法,得出的教学结果,有时候会差距很大。这里除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外,还体现了家长的重要性。例如:我班有个耳蜗的孩子,现在4岁,开机一年半了,现在是什么话都能听懂,可以进行简单交流,有一次,他推到了一个小朋友,他妈妈说:“小子,你怎么能推别人呢,你现在用左手打右手,打10下,再用右手打左手,也打10下,”孩子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真的噼噼啪啪打起来了,作为教师,看到这种情形,很是欣慰,因为他妈妈善于插入。能适时的抓住一些场景,使用符合场景的合适的语言,见什么教什么,什么话都对他说。这样既教了孩子的语言,又对他进行了品德教育,这方法就达到了教育无痕,润物无声的效果。


在教育方法方面,家长平常要注重孩子知识的储备。家长要帮孩子做好课程的预习、复习工作(帮孩子做好预习前,家长要通读整本课本,预见孩子对那个词不懂,那个知识点有障碍,做到心中有数,并琢磨如何突破,平常储备好这些知识,等到老师上课时,他就不会觉得很吃力,无法理解。


另外,还要加强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,扩大知识面、丰富词汇量、促进思维,很多家长在语训早期,只注重语言的积累,往往忽略了智力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育,忙着把小学一年级的内容灌输着学,因此孩子在进入小学初期感觉学习很轻松,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,特别是到了三年级,词汇量的增加,这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明显落后,差距逐渐显现出来,慢慢就跟不上了,后劲明显不足。


提高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方法: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,根据具体的场景,引导孩子用符合场景的语言来表达,提高认知水平,增加词汇量,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,根据我的经验,聋儿一般到了4岁,就会产生探求文字的愿望,对即将入学的聋儿,至少可达到认识自己名字和一些简单文字的程度。对那些贪玩,不愿识字的孩子,我们要通过摆积木、玩扑克等游戏,给孩子创造乐意接触文字的条件。请大家注意,让孩子识字不能强迫。比如“这个怎么念?还不知道,笨死了”,“这个字叫什么?”这样的问话,不但不能引起孩子的认字的兴趣,只会让孩子觉得识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,会导致孩子会非常厌恶识字。所以,有很多聪明的家长,采用在孩子经常使用的物品或玩具上贴标签的方法,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多接触文字。我家也曾经采用这方法,记得南京的周弘也是用玩字法教他女儿识字的,他女儿很小就能阅读。我中心大多数孩子在4、5岁时也能阅读简单文字图书,早期阅读能给孩子增加摄取信息的途径,给他带来成就感。


这里说的也是一般情况。教育有法,但无定法,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样,就有一百种教法,希望家长朋友们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,找对符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法,对一些好的教育方法,采用“拿来主义”办法,不要照搬,好的就借鉴。适合你孩子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。


2、家长的认识和态度。认识态度决定了教育行动


孩子上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了,有的家长就会放松了语言训练,这是认识上的问题,错误的认为,语训“毕业”了,不用抓了,于是就把主要精力放到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了。根据我对儿子的教育经验和我多年从事聋儿康复教育的实践经验,我认为,孩子的语言教育应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。我清楚记得万选蓉曾经说过一句话:要等儿子结婚后,把语言康复的接力棒交到儿媳手上,我们做妈妈的才可以歇歇。我觉得这一点都不夸张。我们知道,我们的孩子戴的助听设备,不管是助听器还是耳蜗,毕竟和我们的真耳不相同,他们跨听能力比较差,无法准确及时的获得有效信息。


3、家长的精力投入。是做好后期教育的必要条件。


有的家长没条件带,就委托给老人或亲戚带,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孩子在学校就是“随班混读”,他的语言水平就没法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。因为语言水平不能跟随提高,导致理解能力跟不上,什么学科都跟不上,我这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,对此,我也不想妄加评论什么,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,没条件带孩子的家长,必然有他的难处,我很同情这些孩子,也很理解他们的家长,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情,可以断言,没有家长的投入,这孩子的前途一定是很渺茫的。


4、家长的知识结构。聋儿不会因为哪对父母文化高就耳聋,也不会因为某对父母没文化就不聋了,从拿到孩子的检查结果的那一刻起,作为家长,我们就没有退路了,不管你有没有文化,都须是孩子的语训老师,须学习一些相关的康复知识,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,才能保证能够尽大限度的引导孩子,教育孩子。


对于家长的参与程度我的观点是


1、科学的方法:教育有法,但无定法,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,找对符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法,用“拿来主义”办法,借鉴好的。适合你孩子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。


2、家长要有足够的知识储配:给人一滴水,自己要有半桶水


3、全身心地投入:康复工作是件慢活,不能急,要细心,更要有耐心  恒心


三、学校的接纳程度


学校的接纳包括1、老师的接纳,2、老师的方法,3、老师的爱心,4、家长和老师的良好沟通


1,老师的接纳:给聋儿以空间(如果老师心理抵触,我们聋儿肯定融不进班集体)有的老师对我们聋儿,虽然形式上,接受了聋孩子在他班上,但从心理完全没接纳,认为我们聋孩子是学不好的,只是来混混,就当旁听生来处理,主观上不重视,任其发展,不管不问,我就有个学生去年9月回到家上小学,虽然校长不能拒绝他入学,但在入学后的半个月里一直劝家长退学,搞得家长很无奈。不得不退学,还是我帮联系到了市里的一所学校。


2、老师的方法:成功重要因素。老师如果从心理上接纳了我们的孩子,就会有一些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。这种好老师,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我儿子从上学前班到高中,我们遇到过2位这样的老师,学前班时有一个班主任,就做的很好,有一次我去接儿子,这时有个小朋友跑过来说:马老师,我今天和黄文鸣说话了。听到这,我很感动,不用说,马老师已经发动全班小朋友要和我儿子玩,和他说话,这种帮助是家长无法代替的,幸运的是他高中又遇到一位好班主任,以我儿子为主题,特别开了一个《身边的榜样》的主题班会,一方面教育同学们学习我儿子的坚强,努力。以此激励同学们也要努力学习,另一方面号召大家帮助他,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集体中,且不说我儿子的成绩怎样,至少我儿子心理健康的成长,只有老师不歧视,感召班集体的其他孩子来一起帮助聋儿,聋儿才能消除心理障碍,才能无拘束的融入进班集体中。健康成长!


3,老师的爱心:前教育部部长说: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。老师爱心是教育帮助聋儿的基础,只有爱力量,才能使老师对聋儿心生爱怜,才会想方设法帮助聋儿。   


4、家长和老师的良好沟通:学校不接纳我们孩子,我们没办法,可如果接纳了,孩子一进入普通学校,我们家长就要想办法,使普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了解我们聋儿的情况及特点,尽量让老师掌握与聋儿交流的方式,以便老师随时对其进行帮助。有的老师想帮助聋儿,可不懂方法,这就要我们家长主动与老师多交流。有的老师也不是说没有爱心,只是没想到,没想到我们的孩子有特殊需要。那我们家长就要去唤醒老师的爱心,让他来关心我们的孩子。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,我们可以常去老师家走走,多和老师喝喝茶,创造机会向老师述说我们孩子的情况,让老师增加对我们孩子了解。


关于学校的接纳程度我的观点是


1,老师接纳是后续康复的前提,老师的爱心是后续康复的基础,老师的方法可以保证后续康复效果(成绩方面、心理健康方面的)


2,家长是老师的唤醒者(家长要和老师搞好关系),家长重视老师才会重视



友情连接:聋康网 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 中国残联 中国聋儿康复中心

优酷链接:小朋友读书

版权所有 © 鹰潭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  联系人:周老师  QQ:461241316  电话: 13635997062 / 13870014828 

邮箱:ytwenming@163.com  地址:鹰潭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(坐16路公交车到“听力康复中心”站下)  技术支持:logo h.png

赣ICP备1400738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