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潭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
联系人:周老师
Q Q: 461241316
电话: 13635997062 【微信同号】
电话: 13870014828 【微信同号】
邮箱:ytwenming@163.com
地址:鹰潭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(坐16路公交车到“听力康复中心”站下)320国道东川占家
您好,听众朋友,欢迎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《中国之窗》节目,今天播出中国江西专题。我是主持人燕磊,我是主持人李鹏。
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,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
听众朋友,这首唐诗您听来可能会觉得朗诵得不怎么样。不过,如果我告诉您,这是由一群几年前还一句话都不能听,一句话都不能说的孩子们朗诵的,您有什么感想呢?那么,是谁开启了这些孩子无声的心灵世界,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?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跟您讲述的:《一位普通妈妈和14个聋哑儿的故事》。
周爱东和孩子们在一起
今年37岁的周爱东是江西省鹰潭市的一位下岗女职工,起初她并不懂聋哑语,是儿子黄鸣把她“逼”成了语言训练教师的。
1996年,周爱东的儿子黄鸣出生8个月时,因为误用药物导致耳聋,夫妻俩慌了,茫然不知所措。这时,有人告诉周爱东,鹰潭市委党校蒋老师的女儿云云也和黄鸣一样耳聋,后来经过教育训练,会说话了,现在已经上学读书。当晚,周爱东夫妇就登门拜访了蒋老师。云云用非常清晰的声音叫了声“叔叔、阿姨好!”周爱东听了为之一震,她相信儿子会和云云一样能开口说话。
从那以后,周爱东开始了对儿子的语言训练。两年过去,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--儿子终于开口叫了一声“妈妈”。周爱东夫妻俩当时激动得相拥而泣。3岁后的黄鸣,语言能力进步很快,5岁上了幼儿园,7岁顺利上了小学,现在读小学三年级。
聋哑孩子正常上学了!消息不胫而走,鹰潭市月湖区黄家村的黄志菁、余江县邓埠镇的陈坚、洪湖乡的刘振煌等聋哑儿童由他们的父母领着,几次三番来到周爱东家,恳求周爱东收留教育。周爱东犯难了,她不是科班出身,担心自己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;再说,自己的儿子还要花精力教育。然而,一位家长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周爱东的心。
“有一个家长讲得很可怜。他说,如果你不接受我这个孩子,我就让他回去放牛。我看他讲的这个样子,深深感受到家长内心的那种痛苦。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把孩子收下了。”
从此,周爱东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对聋哑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艰难之路。
收留的聋哑儿童听力很差,即使在助听器的帮助下也很难听清人的说话声。加上这些孩子长期不说话,年龄也早已过了发音的至佳时期。怎么来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?周爱东日思夜想,决定采取单个口对口的教育方式。
“雷洁,这是什么?包子,吃……看着老师,看着,舌头卷起来,吃……吃,含有一点气,吃……吃包子,对了。”
对一些孩子难以模仿的发音,周爱东会采用一些巧妙的办法,比如:发‘g’音时,看不到口型和舌位,周爱东就把白糖粘在孩子们的口腔上颚,让他们把舌头顶上去,冲出气流就发成‘g’音。就这样,每教会孩子们一个音符、一个字、一句话,都要经过上百次、上千次的重复训练。
周爱东从不把孩子们看成聋哑儿,总是鼓励孩子发声、说话,不打手势。为此,周爱东设立了一个“红花”光荣榜,孩子们发声正确了,光荣榜上就会增加一朵小红花。同时,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训练能力,周爱东除了刻苦自学之外,还自费到上海、南昌等大城市参加语言训练学习。
周爱东的工作得到丈夫黄轩的支持。黄轩是一名中学教师,他常常出主意、想办法,帮着周爱东训练孩子。黄轩说:
“我是经常在她后面打气,鼓励她要干好。每天晚上,我们躺在床上的时候会探讨一点模式,某些难点。碰到个什么问题,我们都琢磨,采取什么方法来对付。”
4岁的童婷,因为长年远离亲人,亲情淡漠,脾气有点孤癖。刚来时,对周爱东抱有对立情绪,根本就不配合。周爱东便每天抱她、抚摸她、关爱她。温情融化了坚冰--小童婷活泼了,爱学习了,会撒娇了。她爱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老师抱”。
为了让孩子们学得生动,玩得快乐,周爱东常和孩子们一块去乡间野炊、踏青、一块游戏。您现在听到的就是孩子们和周妈妈一块玩“老鹰捉小鸡”游戏的欢乐声音。
周爱东与孩子们教学在一起,生活在一起,对孩子关心备至,这让自己的儿子黄鸣有时也有点不满了。黄鸣说:
“有一次,我和陈健打架,妈妈竟然护着陈健。”
周爱东呢,觉得自己既当老师又当妈,总得对孩子们多付出一些关爱。
“这么小就离开了父母,放在我这里,依靠我,我就自然要充当母亲的角色,把他们照顾好。”
就说吃饭吧,周爱东要先给孩子们盛上饭,夹好菜,看着他们高高兴兴地吃完,然后自己再吃。晚上,周爱东要照看孩子们睡着了,才结束一天的劳累躺下。第二天天不亮,她又要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餐。孩子们的家长说:
“周老师对小孩很关心,很细心,也很有耐心。”
“在这里三年,(我女儿)把周老师当作自己的妈妈,比自己妈妈还亲。”
“我把小孩放到这里,我很放心。”
孩子们大部分来自农村,有的父母也有残障,家庭贫困。周爱东只收他们至低生活费,不收任何其它费用,有时还自掏口袋,贴补孩子们的生活花费。聋哑儿黄志菁的妈妈也是个哑巴,奶奶体弱多病,还有一个3岁的妹妹,全家就靠他父亲一人做工挣钱,生活十分困难。黄志菁跟着周爱东三年,周爱东没有收她一分钱,还经常买东西送给她。现在,黄志菁上小学二年级了,每天放学后,她还要回到周爱东家补习功课。在黄志菁心里,周老师比妈妈还亲。
“ 妈妈好,老师更好。”
为了让家境贫困的孩子顺利接受教育训练,周爱东四处奔走,先后9次帮助孩子到残疾人联合会申请发放了助听器,4次申请到国家扶贫助学款、“春蕾女童”助学金以及其他专项学习经费。这些钱全部用在了贫困孩子身上,周爱东自己的儿子没有要一分钱。她说:
“因为名额是有限的。如果我报了儿子的名单上去,肯定会挤掉别人。而那些孩子比我们更困难,他们更需要这些钱。”
当然,家长们和亲友们都知道,周爱东过得很清苦。一台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和一台样式有点过时的冰箱,就是她家至好的摆设。不过,周爱东过得很充实,三年的心血和汗水结出硕果累累,除了小童婷年龄还小,其他13个孩子都较好地恢复了语言能力,上了小学。刘振煌的妈妈高兴地告诉记者:
“ 刚刚来的时候,他一句话都不会说,连一个爸爸妈妈都不会讲,现在很好,会背诗,说话都很好,上一年级了。”
放学了,孩子们常常不约而同来到周妈妈那熟悉又温暖的家,一块欢闹,一块歌唱。
今年,周爱东被评为“2005感动江西优异母亲”。真的,她感动了孩子们,也感动了我们!
好了,听众朋友,这次《中国之窗》节目就播送到这。节目由江西鹰潭电台陈燕玲、周江怀供稿,江西电台杨伊文改编,刘云龙制作,吴立芳监制,主持人李鹏、燕磊感谢您的收听,再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