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潭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
联系人:周老师
Q Q: 461241316
电话: 13635997062 【微信同号】
电话: 13870014828 【微信同号】
邮箱:ytwenming@163.com
地址:鹰潭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(坐16路公交车到“听力康复中心”站下)320国道东川占家
拿到症断书后,很多家长不是不知道,而是不愿接受,不敢接受,总觉得不可能,怎么就是我中奖了呢,盼着长大一点“万一能好呢”。
于是,一些家长试遍所有接触到的“偏方”,倾尽所有只为“万一能好起来”,很多家长想走捷径,例如:请算命、给孩子改名字、做针灸、经颅磁、推拿、饮食调整,还有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等等。显然这些“偏方”给了家长暂时的安慰,可带给家庭的是更深的伤害。那些无为的安慰式的“偏方”,换来的只是万缕的失望。而失望积累多了,绝望还远吗?
我们来看一位博士星妈的心路历程,看看她怎么从虚假的安慰里走回现实。
曾经坚信儿子能“脱帽”
家里有一个孤独症孩子,是什么体验?
我儿子是2017年4月份出生,大概15个月大的时候,因为进食障碍,我上网查找资讯,发现孤独症很多特征跟我儿子很像。18个月的时候被确诊(高度疑似)的时候,早有心理准备的我还是没忍住在医生办公室哭出来了。医生可能是见得多了,默默地等我哭完,说:找机构干预吧。绝望中,那句话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缕圣光,把我从绝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。对啊,还可以干预的,还是有办法的。还是有希望“脱掉孤独症这个帽子”的,这线希望给了我的安慰!接下来的一个月,我疯狂地上网找各种资料,打听机构,买了很多孤独症方面的书,关注了很多公众号,加入很多孤独症家长群……
身边人给我讲了很多安慰我的案例,某某孤独症5岁还不会说话,现在读大学了。某某也是孤独症,现在读研究生了。这样的案例让我内心感受到安慰:我儿子发现得这么早,肯定能干预得好,只要我们足够努力,将来能“脱帽”。
现实的“惨案”
有一天,我在网上刷到了一篇文章。某日凌晨,腹中已怀3个月身孕的母亲蓝夏和丈夫安城,带着14岁孤独症儿子在三亚海棠湾跳海自杀,儿子溺亡,父亲失踪,母亲生还并在年底诞下了肚子里的孩子。蓝夏夫妇离开老家到深圳打工,艰辛工作,努力赚钱,终于在深圳买下一套房子,算是在深圳站稳了脚跟。2003年,儿子的出生,让这个家庭变得忙碌又幸福。然而,到了2005年,儿子还不会说话,蓝夏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,却遭“晴天霹雳”: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。
擦干眼泪夫妇俩卖掉了深圳的房子,带着儿子四处求医,从深圳到广州、上海,再辗转杭州、青岛,还借钱去日本治疗孤独症,可情况并不乐观。多位医生都直接告诉蓝夏,她儿子根本没有治愈的希望,需要终生康复。
蓝夏无法接受,不断换医院。12年过去了,14岁的儿子仍然只有2岁的智商,24小时要人看护,生活无法自理。可能因为付出太多,投入成本太大,积蓄花得所剩无几,夫妇从虚假的希望中绝望了,夫妇俩产生了轻生的念头,2015年至2017年,他们带着儿子先后去了黄山、舟山、海口等地,寻找轻生地点,在三亚的海棠湾,悲剧终于发生了。
这篇文章让我感到莫名不舒服,看过之后抛之脑后,自己的儿子还是要全力以赴康复。只要付出努力能成功。当时的我所怀的何尝不是和蓝夏一样的希望啊。如果蓝夏和安城能重新认识,调整目标,重新安排生活,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呢?
反思:现实面前调整心态
我老公向单位请了一年的假,我们按照书上说的每周至少干预40小时。干预强度太大,我们大人吃不消,我就请家教补充。其中很贵的一个家教是某机构的督导,300元一小时。虽然很心疼钱,但是想着趁孩子小,现在钱就是花在刀刃上。
然而,一年下来,机构的其他孩子都有进步,也有的毕业去上幼儿园了。可是我们花光了积蓄,我们俩人不上班专职陪孩子上课学习,筋疲力竭,却并没有进步多少。
我反思,为什么一开始我能想到大人都吃不消,孩子上完机构的课又去上家教老师的课,家教老师那些认知课,孩子怎么能消化的了呢,在干预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孩子的逻辑理解能力非常低,不用评估,我自己都看出来他的智商很低。
在孤独症儿子身上,“只要努力就能成功”这句话纯粹是安慰!我果断的停掉了家教,从安慰中走出来,重新调整期望值。
认同并配合机构设定的干预目标:身体协调、手指精细和配合度训练为主,认知为辅,为将来的生活自理打好基础。
通过反思调整,降低期望值,家庭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,家庭氛围也轻松了许多。我和老公都上班,重新安排生活。今天儿子五岁了,尽管干预三年多的成果仅是:他只会左右手交替拍球、会骑自行车、会用剪刀、会自己穿衣服、穿鞋子、穿袜子,在外面玩时,他能听我的指令走和停。至今还是不认识颜色,对数字也没有概念,不会识别很多东西,但是我对他没有太高的要求,所以带他已经不太累了,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打发时间(剪纸和骑车)。我现在还不知道儿子的未来在哪里,但至少当下的我们是幸福的。
由己及人,我想帮助更多家长走出困境
我在机构接触到的不少大龄孤独症孩子,很明显的中重度孤独症,七八岁了还在拼命教语言、上口肌课,教各种知识。显然这是舍本求末的,中重度的孩子要从生活自理入手,身体协调、手指精细和配合度训练为主,为将来的生活自理打好基础。
还有些家长对普校有着强烈的执着,就算延迟一年两年也要把孩子送到普校。有些家长把孩子送进了普校,每天过得胆战心惊,生怕接到老师的电话。
还有些孩子在普校坚持了几年,实在坚持不下去又转回了机构,跟原先在机构的同学重新成为同学,其实家长所做这些都是在自我安慰!到头来感觉多年的努力全都白费,情绪崩溃!
我感觉这些家长仍没有明白孤独症的真相,康复训练的重心没有放在孩子生活自理和社会功能上。
一开始我非常积极给他们科普,告诉他们抛弃那些虚幻的安慰式的希望,特别是那些请算命、给孩子改名字、做针灸、经颅磁、调饮食的。我让他们回到现实,根据孩子的程度合理设定康复目标,我还写科普文章,希望家长们能避开这些坑。很快,我就很沮丧地发现,那些想走捷径的家长们不是不知道,而是抱着一种“万一有奇迹出现呢?”的心态心甘情愿被骗,以此来安慰自己。
可是这些花钱的“安慰”除了花钱之外,真的没什么伤害吗?
开始都是抱着一丝希望,而得到的却是万缕的失望。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落差难道不是伤害?这种失望的积累多了,绝望还会远吗?
这些安慰做法带给孤独症家庭的到底是什么?是一剂让你暂时忘却烦恼的麻醉剂?家长们在这些虚假安慰的支撑下,逃避面对现实真相。
我曾给一个公众号投过一篇稿子,他们希望我多写积极正面的故事鼓励家长。我问编辑:如果家长们接触到的都是成功的信息,他们要怎么来面对自己不那么美好的现实呢?
我反思:如果蓝夏和安城能重新认识,调整心态,调整目标,重新安排生活,悲剧就不会发生!
我认为一味用一些阳光的案例或美丽的谎言,去安慰鼓励孤独症家庭,不如合理引导孤独症家庭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孩子,面对真相、建立正确期望值,配合康复机构大限度康复孩子,并合理安排家庭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