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潭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
联系人:周老师
Q Q: 461241316
电话: 13635997062 【微信同号】
电话: 13870014828 【微信同号】
邮箱:ytwenming@163.com
地址:鹰潭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(坐16路公交车到“听力康复中心”站下)320国道东川占家
4月18日,鹰潭市残联组织教师观看了纪录片《特别的你》。这部由导演翁羽执导的作品,用镜头聚焦三个孤独症孩子及其家庭的真实生活,以细腻的视角揭开了“星星的孩子”世界的一角,让我们在感动与深思中,重新审视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。
一、镜头里的真实:看见孤独症家庭的爱与痛
★12岁的程瑞,一岁半确诊孤独症,沟通能力弱、情绪波动大,有绘画天赋,父亲因无法接受其病症轻生,母亲独自抚养并期望他融入普通校园;
★15岁的可可几乎无语言能力,仅能喊“妈妈”,父母努力培养其自理能力,希望她能独立生活;
★19岁的王浚力具备基础沟通和独立生活能力,学过后厨,母亲奔波为其找工作,忧心自己老去后孩子的生存问题。
影片中,有坚持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母亲,也有在自我怀疑与希望中反复挣扎的家庭。他们面对孩子“不被理解的行为”“无法回应的呼唤”,虽有过崩溃却从未放弃——一个简单的拥抱、一句模糊的“妈妈”,背后都是成百上千次的重复训练;一次目光的短暂对视、一次主动的牵手,都是全家人拼尽全力守护的“奇迹”。
镜头如同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孤独症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:他们不是“异类”,而是一群需要用特殊方式沟通的孩子;他们的家庭不是“孤岛”,而是用爱搭建的温暖港湾。
二、教学中的共鸣:用专业与耐心守护希望
作为孤独症康复教育工作者,观影过程中无数个场景让我们感同身受:
- 当孩子对指令无反应时,我们曾像影片中的家长一样,蹲在地上一遍遍地重复引导,直到孩子的目光终于落在我们脸上;
- 当孩子第一次主动表达需求时,我们曾像影片中的母亲一样,在欣喜中红了眼眶,深知这背后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;
- 当家长焦虑地询问“我的孩子能好起来吗”时,我们曾用无数案例告诉他们:每一个“特别的孩子”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,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“翻译官”和“引路人”。
在中心的日常教学中,我们始终坚信:孤独症孩子的世界并非一片荒芜,而是需要用合适的“钥匙”打开的秘境。通过结构化教学、游戏介入、社交模拟等专业方法,我们见证过孩子从回避接触到主动拥抱同伴,上楼梯主动牵手上楼,从沉默寡言到说出第一句话。这些微小的进步,都是对“教育改变命运”的最好诠释。
三、携手同行:让“特别的爱”成为社会共识
影片的结尾,三个家庭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微笑前行,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。但更重要的是,它提醒我们:孤独症康复不是一个家庭的孤军奋战,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“系统工程”。
作为康复中心,我们将继续做好两件事:
- 深耕专业: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康复技术,用科学方法为孩子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;
- 搭建桥梁:加强与家长的协作,通过家长培训、亲子工作坊等形式,让家庭成为康复的“第二课堂”;同时,积极开展社会倡导,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、接纳孤独症群体。
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点亮
“特别的你,也是独一无二的光。”观影结束,这句话久久萦绕在心头。孤独症孩子或许无法用语言诉说感谢,但他们眼中偶尔闪烁的光芒、掌心传来的温暖触碰,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回应。
未来,鹰潭市孤独症康复中心将继续以爱为底色,用专业作画笔,和家长、社会一起,为“星星的孩子”描绘更广阔的成长画卷。愿每一个“特别的你”,都能在理解与包容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。
用心倾听,用爱康复,我们一直在路上